从泳池到其他赛场,从混采区到新闻发布厅,这些“看起来完全一样的人”不断考验着记者的辨识能力,也为本届全运会留下了许多难忘而又有趣的瞬间。
在花样游泳馆,双胞胎是日常
花样游泳是本届全运会“双胞胎密度”最高的项目。江门体育中心游泳馆宽阔明亮,然而走进混采区,你只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入了“复制粘贴体验馆”:10支参赛队伍里,竟有7对双胞胎!
赛前,记者翻看秩序册时,就被一对对高度相似的姓名震惊,随后挨个查阅运动员信息,确认有7对双胞胎参赛后,就决心将此作为选题。
11月15日,获得冠军的广东队组合王柳懿/王芊懿在领奖台上与吉祥物互动。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

在花游混采区采访时,记者们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压力——前期准备要充分,提问节奏要快,辨识速度更要快。
刚出水的运动员们在微凉的空气中感到有些寒冷,但都热情地接受采访。然而,当一对对陌生的双胞胎面孔出现在眼前时,我们往往要提前打开手机录音,随后先请左边的选手自我介绍,以防之后无法将回答和人脸准确对号。事实证明,这一看似充分的准备也并不能完全奏效,因为不少双胞胎不仅“共用一张脸”,连说话的声音都一样。
某场集体小项比赛结束后,一位摄影记者语气绝望:“能分清楚(何)宇璐还是(何)宇瑶吗?”我们摇头的速度几乎和他按快门的频率一样快。
随着比赛轮次逐渐推进,记者们也逐渐习惯了这样的场景:运动员们刚出水,以同样的头花、妆容和微笑站在我们面前,而我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分清采访对象。
11月15日,北京队组合林彦含/林彦君在双人自由自选比赛中。最终,她们获得女子双人项目亚军。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

广东队的王柳懿、王芊懿大概是众多双胞胎中大家最熟悉的一对。从奥运会到全运会,这对姐妹依旧保持着近乎完美的同步——一起到香港读博,一起体验滑雪、滑翔、杂志拍摄等新事物,一起在训练之余和导师沟通研究课题,一起登上熟悉的领奖台。她们在水中一个看似随意的眼神交流,就能让彼此的动作节奏高度一致。教练说,这是多年训练形成的默契,更是双胞胎在这个项目上的天然优势。
虽然记者通过姐妹俩的社交媒体做足了功课,知道了“笑起来有酒窝的是姐姐”“妹妹更加理性有条理”等细节,但真正面对两人时,还是傻了眼。
除此之外,北京队、四川队、湖南队……从姐妹到兄弟,从双人项目到集体项目,记者们在赛后经常相互确认:“你采访的是哪一个?”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。
11月15日,广东队组合王柳懿/王芊懿在双人自由自选比赛中。最终,她们获得女子双人项目冠军。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

不过,困惑之外记者和观众更多的是惊叹。花样游泳的美感与节奏,往往在这些双胞胎身上得到最充分的呈现,从肢体线条、转体角度、入水力度乃至呼吸频率,几乎就像镜面反射的镜像。
双胞胎在花游馆,像一道道对称的水花,绽放着项目本身的美。
伴随着优美或铿锵的音乐,双人项目里的三对“姐妹花”如并蒂而生的莲:水中倒立时,她们伸出水面的双腿形态、节奏、动作几乎完全一致;长达三四十秒的水下高强度憋气后,两张探出水面的脸美得同样惊心动魄,连神情都出奇一致。
事实证明,双胞胎在花游项目中的确有强大优势。各自拥有男、女两对双胞胎的北京队、四川队,分别斩获集体项目银牌、铜牌;女子双人项目中,广东“姐妹花”王柳懿/王芊懿夺金,北京队林彦含/林彦君摘银。
11月15日,北京队组合林彦含/林彦君在双人自由自选比赛中。最终,她们获得女子双人项目亚军。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

巧合的是,在“中坚力量”王柳懿/王芊懿以《莲》惊艳世界、斩获奥运冠军前,四川双胞胎姐妹蒋文文/蒋婷婷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双人项目第四名,并助力队伍拿下集体项目铜牌,创造了当时的中国花游队历史最好成绩。如今,新生代力量林彦含/林彦君又是一对双胞胎组合,让王柳懿/王芊懿姐妹感叹“后生可畏”。
2010年11月19日,中国选手蒋婷婷/蒋文文在佛山进行的广州亚运会花样游泳双人技术自选比赛中。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

中国花游队主教练、全运会“五连冠”得主张晓欢透露,她也有个双胞胎弟弟,如果是妹妹,两人就可以一同练双人项目。“之前只能女孩配双人,没想到后来花游有了混双项目,还是有点遗憾的。”
在摔跤赛场,双胞胎的故事有另一种呈现
如果说花样游泳的双胞胎展示的是“优雅的同步”,摔跤馆里的双胞胎展现的则是一种“力量的同行”。
本届全运会摔跤项目只有一对双胞胎——江苏队的张金、张玉。这对刚满19岁的姐妹在自己的首届全运会上就收获了1金1银,为这个项目贡献了最令人记忆深刻的“双胞胎时刻”。
摔跤馆的空气里总是带着赛前紧绷的气息,落地声、呼吸声、教练的提醒声交织在一起。比赛间隙,我们听见看台上有观众低声说:“刚才那个姑娘不是才下场吗?怎么又上来了?”
11月10日,江苏队选手张玉(右)与重庆队选手梁锦月在比赛中。最终,张玉获胜,晋级决赛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

其实,她们是在两个级别比赛中分别闯进决赛的姐妹俩:姐姐张金征战53公斤级,成功摘金;妹妹张玉主攻50公斤级,拿下银牌。身形相近、模样极为相似的两人轮番登场,自然让不少观众“产生错觉”,分不清彼此。
记者初次见到她们,是今年年初摔跤国家队在北京集训期间。作为摔跤专项记者,我原本还有点紧张——长得这么像,今后采访怎么办?但走进奥体中心运动员公寓,与她们一坐下来聊天,所有顾虑立刻被姐妹俩的“性格反差”化解了。
妹妹张玉几乎承担了“主要发言人”的角色,话多、反应快,笑起来一口白牙;姐姐话不多,回答问题前总会想一想,合影时笑容含蓄,很少露齿。姐妹俩13岁时一同被宿迁市体校教练束金凤选中,正式踏上摔跤垫。摔跤训练的艰苦外人难以想象,反复对抗、力量训练、体能跑跳、严控体重……但她们总能一起坚持下来。在教练眼里,她们最相同的地方是“能吃苦、能咬住节奏”;最不同的是“一个主动冲,一个稳稳顶”。
11月10日,江苏队选手张金(左)与湖南队选手庞倩玉在女子自由式53公斤级决赛中。最终,江苏队选手张金、湖南队选手庞倩玉分获冠、亚军。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

凭着这股劲儿,两年后她们双双进入省队。近两年,她们又先后在U17亚锦赛、U20世锦赛双双夺冠,甚至引起了世界摔联官方媒体的关注,为她们专门撰写报道。我们笑称,也许世界摔联的同行也怕各代表队在录像里“认人翻车”,索性提前在报道里把姐妹俩一起介绍,算是贴心地做了场外科普。
赛后采访时,外向的张玉还特意给记者发来一张“摔跤耳”特写,半开玩笑地说:“姐姐你看,我们真的挺能吃苦的。”照片里那只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被揉得变形的耳朵,像是另一种“奖牌”。
作为新奥运周期的国家队新面孔,张金、张玉的名字,正在更多国际赛场上出现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看着她们在同一片摔跤垫上从“彼此的对手”成长为“彼此的力量”,你会相信这对姐妹,将继续一起向更高的目标前进。
双胞胎,是这届全运会上一道特殊的风景
本届全运会赛场上,双胞胎并不罕见,甚至构成了许多项目的一道独特风景。
跳水项目中,陕西的“水花兄弟”白钰豪、白钰鸣同场亮相。哥哥白钰豪参加男子团体双人3米板比赛,随队获得第五名;弟弟白钰鸣则与奥运冠军杨昊搭档,在男子双人10米台上摘得金牌。男子排球18岁以下组的黑龙江队,有赵子博、赵子淳兄弟,两人不仅站位默契,连眼镜款式都一模一样——在场上合作无间,像是与“另一个自己”携手追梦。田径赛场上,四川队的石竞沛、石竞沄姐妹共同出战女子4X400米接力,从8月的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联手摘金,到如今向国内最高水平强手发起冲击,两人在携手奔跑,并肩成长。
11月7日,陕西队组合白钰鸣/杨昊在比赛中。最终,他们获得冠军。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

在追求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——更团结”的体育舞台上,双胞胎选手们呈现出一种极具魅力的孪生之美:他们可以是完美的组合,也能各自成就独特的自己。在与“世界上的另一个我”相伴成长的过程中,他们并蒂而生,并肩而行,构成了体育世界里最动人的注脚之一。
回望这段全运会征程,双胞胎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采访中的辨识度挑战,更是一场关于“陪伴、同步、成就”的生动诠释。无论是在水花之下的默契,还是在摔跤垫上的力量;无论是在团体协作中找准节奏,还是在个人项目里追求突破,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着体育的另一面——彼此照亮、彼此成就,也彼此映照出更好的自己。
而在赛场的另一侧,我们记者也在用脚步、镜头与文字,完成着属于我们的“同步”:有人在混采区追着采访对象奔跑,有人在场边反复确认身份,有人在深夜的媒体工作间里赶写稿件。
11月14日,黑龙江队球员赵子博(中)和队友庆祝得分。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

比赛会结束,灯光会暗下,但我们在赛场上捕捉到的一张张相似的脸庞、一个个共同的步伐,以及同行间彼此托底的默契,都会成为这一届全运会留在心底的特别印记。
这,就是我们在现场的故事。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